罚单不断 严监管态势为何继续保持?

最新信息

罚单不断 严监管态势为何继续保持?
2023-04-07 08:07:00
今年以来,“零容忍”严打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的信号继续强力释放。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截至4月5日,中国证监会年内已开出12张罚单(行政处罚决定书),合计罚没逾1.54亿元;地方证监局合计开出75张罚单,并采取包括出具警示函、责令改正等在内的行政监管措施409次。信息披露违规及财务造假、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高发,成为监管部门重点打击的对象。
  证监会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证监会共办理案件603件,其中,重大案件136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通报线索123件,案件查实率达到90%;全年作出处罚决定384项,罚没款金额26.67亿元,市场禁入70人次。
  拉长时间线后不难发现,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和精准度显著提升,案发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这与近年来资本市场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密切相关。新证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以及《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等法律文件先后落地,为证券期货市场法治建设筑牢制度根基;与此同时,“民行刑”三位一体的追责体系不断健全,助力监管“零容忍”立体执法效果显著,使得资本市场严监管氛围进一步巩固,市场生态进一步净化。
  在资本市场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基础上,严监管态势未减,且愈发“稳准狠”,这既是进一步推进以注册制为代表的资本市场系列深化改革举措落地生效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市场回归本源,助力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必然要求。
  当前,仍有很多人对注册制存在误解,认为这意味着放松质量要求,其实不然。市场化与法治化从来都是并行不悖、相互成全的。与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改革思路相对应的,正是监管执法的高要求。全面注册制下首批企业即将上市,在改革落地初期,更需要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保持严监管、强监管、深监管的高压态势,护航改革平稳顺利落地,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信心。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全面注册制下,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角色在逐渐淡化,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能否做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拟)上市公司涉及的业务规模庞大、关系复杂、专业性强,而作为公众公司,必须确保(拟)上市公司信息公开、透明,且可被市场及时有效获得,这便需要中介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替市场把好关,对上市公司实际质量、经营行为、信息披露等作出真实可靠的审核判断,以保障投资者最基本的知情权。中介机构是第一道防线,能否勤勉尽责、严守底线,将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举措能否落地生效。严监管的常态化趋势便是敦促中介机构尽职履责的常鸣警钟。
  保持高压监管态势也是净化市场生态、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吸引力的必要举措。筹集资金,促进资本形成,让投资端与融资端有效对接,资源合理配置,有效进行财富管理,是资本市场与生俱来的功能与使命。但同时,资本市场也具有逐利性、专业性、信息不对称性等天然特性。如何让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构建一个诚信自律的市场体系至关重要,而法治监管便是推动形成这一良好生态的关键外部力量。
  严监管下,日常监管与稽查处罚并重,两者间形成的有机衔接,将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规范运作,提升线索发现和案件办理效率,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让法治示范效应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同时,在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的大背景下,同步提升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范和监管能力,才能为外资进入和对外投资创造安全与发展兼具的环境,进而提升我国资本市场自身竞争力和国际吸引力。
  需要明确的是,监管趋严趋紧发挥的应不仅仅是一种信号意义,如何做到常态化,起到强震慑,保持高压态势,不仅需要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基础法律制度建设,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监管手段,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稽查执法程序规范,提高监管的适应性、时效性、引领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法律法规切实发挥效用,深入人心,保障市场各方的合法权益。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罚单不断 严监管态势为何继续保持?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